成都平原经济区面临今年时间最长、程度最重污染天气!为何?气象局环科院详解

时间 • 2025-11-08 01:09:28
平原
污染
成都

12月21日零时起,成都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而根据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的最新会商,12月21日盆地污染累积速度加快,可能出现区域污染过程,成都平原、川南个别城市有中度污染风险,全省大部分城市均陆续启动黄色预警,或升级为橙色预警。

据预测,12月下半月,成都平原经济区、川东北及川南大部分城市将面临今年时间最长、程度最重、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污染天气过程,本轮污染形势为何如此严峻?为什么到了冬天成都平原经济区及周边城市仍旧容易出现重污染?12月20日,成都市气象局和成都市环科院共同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外部原因:气象条件持续恶化

12月20-23日,成都市维持弱风无雨、多云升温的静稳天气,整体扩散气象条件差。其中21日夜间逆温较重,盆地大部城市以轻度污染为主,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个别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逆温”的出现,又将形成气温与正常情况下相反的情况,呈现上高下低的状态,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整个成都平原又将盖上厚厚的“棉被”,污染物走不了,只能一直笼罩在成都平原经济区上空。

12月22日起,盆地内湿度增大,云量增多,“棉被”继续越盖越厚,湿度增大后,污染物的二次转化速率也会加快,即生成污染物的速度变得更快,加上扩散条件持续恶化,成都平原和川南局部城市有中度至重度污染风险。

内部原因:环境容量小排放总量大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底部,四面均有多条高大山脉包围,更易造成污染物在山前累积,形成重污染,正是如此,成都平原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小。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境容量小,但是污染排放总量却大,就好比是盛饭的碗本身就小,却还一直往里添饭,如此一来,“小碗”里的“饭”越来越多。成都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超600万辆,在建施工工地3000余个,涉气工业企业1.9万余家,社会活动水平高。在逆温现象和静稳高湿不利气象条件下,除了在建工地土方作业会产生扬尘以外,机动车尾气和工业企业涉气生产环节中产生的SO2、NO2和VOCs会发生反应,从而也会生成我们熟知的PM2.5,成都平原经济区这个“小碗”里的污染物也就越来越多,导致大气污染程度加重。

污染持续多久?根据预测预报显示,25日起受冷空气影响,将伴有降温和弱降水,同时近地面风速有所增加,气象扩散条件明显转好,有利于污染物的清除,本次污染过程有望结束。

红星新闻记者李彦琴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