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即吾年⑥|春运“旺季不旺危机”,未尝不是“转型契机”

时间 • 2025-11-12 12:58:26
春运
流动
春节

何妨淡化春节流动、增加日常流动,把春节对家的思念,转化成“常回家看看”?

女儿一家往往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抢”票,“抢”一周才能“抢”到手。今年,则在一个月前就定下来,留在北京过年。

如果放在往年,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难免有些失落。然而,今年不同,不仅没有失落,反而要求女儿一家留在北京,不要回来,既减少流动,也防范安全风险。类似现象,在周边很多。更重要的,几乎没有看到哪家有失落的感觉,反而显得很放松。因为谁都知道,今年的春节,不到处走动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人员不流动了,或者流动的人员少了,疫情防控的压力是减少了,可对铁路、交通、民航等行业来说,经营压力却不断加大,原本是经营旺季,反而变成了经营淡季,出现了经营危机。这对原本就已经相当困难的铁路、民航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春运旺季不旺现象,不只是对铁路、交通、民航等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中小城市的交通影响也不小。过去,春运期间那些城市的市内交通也是旺季,外地回家人员往往也会选择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让自己“潇洒”一回,也向乡邻们展现一下自己一年的劳动成果、看看自己在外还是有点成就的。

虽说春运旺季不旺,也给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但却未必只是一件坏事。因为,春运“一票难求”的现象,在旺季不旺中得到了改善,坚持回家的人,不需要再为春运的火车票等烦恼,而是可以来个“说走就走”的潇洒回家。更重要的,“就地过年”带来的,不只是交通运输行业的春运压力减轻,对外地工作人员的观念也是一次解放。如果“就地过年”感觉不错,今后是否也会带来更多的人选择“就地过年”呢?

实际上,“就地过年”留下的,除了异乡人之外,还有城市“土著”。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到过年,就会出现空城现象,除了外地工作人员回乡过年之外,本市人员外出过年也是一种非常亮丽的风景。“春运旺季不旺”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些人员,他们被动“留守”了。

这也意味着,往年十分热闹的春运,很有可能被“分割”成若干个小春运。没有返乡的人员会依据工作需要,分期分批返乡,看望亲人、品味乡愁。没有外出旅游者,也会选择时机,外出旅游。如果能够合理安排,五一、暑假、国庆,包括中秋、端午等小假,都会成为春运的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春运旺季不旺”的危机,会转化成新的商机、新的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就地过年”“旺季不旺”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那就是企业职工的稳定性。有一些企业反映,往年春节期间员工因为流动而离职的现象很严重,很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会在春节后面临“招工难”现象,而今年,留下的就留下了,至少暂时不会流动了,反而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员工的稳定性。

这也提醒相关行业,居民的观念和理念有可能在新的方式下发生转变,那就是淡化春节流动、增加日常流动,把春节对家的思念,转化成“常回家看看”。如此一来,春运的压力小了,日常的活力强了。尤其是几个假日,会成为居民流动的重点。

如此,也对节假日的宏观政策提出新要求:是否可以更合理地调整节假日的时间和密度,增加日常假日时间和次数,分散春节期间的运输压力,让“春运经济”变成“常态经济”,更大限度地发挥居民在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潜力,更好地形成消费拉动经济的格局。

春节是快乐的象征,把快乐分解成若干份快乐,也是一种新的快乐形式。即便是疫情带来的被动转变,如果能够将被动转化成主动,在假期的设计、工作的安排、运输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下功夫,或许会变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新发展格局的动力。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谭浩俊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