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墙上的账单,也写进了父亲的心里
阡陌的述说2021.11.06阡陌的述说2021.11.06
07:03未知来源
播放
我父亲有一本账,别人的账单是写在本子上的,而我父亲的账单是记在墙上的。我的老家在陕北,以前陕北人大多住窑洞。提起陕北的窑洞,没有见过的大部分会说窑洞好啊,冬暖夏凉。可没有人知道窑洞阴暗潮湿,年久失修的窑洞不但时不时会掉土渣儿,有时候就在你吃饭的时候或者睡觉的时候冷不丁土渣儿就会掉进你的碗里、或者落在睡梦中的你的身上。
在我的小时候,我们一家人就住在窑洞里。窑洞据说是我爷爷的爷爷手里修建的,看上去如一位耄耋老者。窑洞的顶上裂了几道缝,夜深人静的时候甚至可以听见老鼠在里面尖叫跑动打架。遇到下雨天那缝隙里还往出渗水,以至于下大雨的时候一家人提心吊胆的不敢睡觉。
父亲常常记账,记今天干什么借了别人多少钱,记明天又干什么借了别人多少钱。好多时候旧账还没有还清,新账又来了。也因为是土窑洞,父亲随便找个硬一点的东西就可以在墙上写写画画记账。换做是石窑洞或者平房父亲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墙上记账的,墙面坚硬咋可能在墙上写东西。
小时候我记得清清楚楚,父亲没事的时候就站在窑洞的土墙前看他记的账,父亲看账的时候眉头紧锁,喃喃自语,什么某某的账该还了,借人家的钱时间可长了。某某家里有事了,要先给人家还钱,别人帮了咱的忙可不能耽误了人家的事。一笔旧账刚刚还了,父亲又在墙上记上了一笔新账。父亲的眉头啊,在我的记忆中常常紧锁着。他总说,什么时候不要在墙上记账了,日子就过得顺气了。
我们家那时候经济困难,兄弟姊妹就有八个,沉重的家庭负担把父亲的腰压得弯了又弯。父亲最熬煎的是开学的时候,在七十年代我们兄妹八个光学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每每还没有开学父亲就犯了愁,他不知道我们的学费在哪里啊。所以,每到开学前父亲就到处借钱,其间看了多少人的白眼,受了多少气只有父亲自己知道。从小父亲就常常对我们说,好好上学,什么时候出人头地不要再借钱了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父亲的心血没有白费,我们兄妹几个学习都很努力。一直到最小的妹妹最后一个上完大学,有了工作,我们家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还清所有债的那天父亲把我们兄妹几个都叫回家,平时滴酒不沾的父亲那天破例喝了点酒。喝了酒的父亲脸红红的,高兴地说终于不要再求爷爷告奶奶借钱了,今天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啊。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热闹了一番后,父亲让我拿个本来,让我把我们土窑洞上的账再记到本子上。我疑惑地问父亲,一个是我们的账已经还清了,还记它干嘛?另一个是我们早已经不在土窑洞住了,哪里还有什么账?
父亲看我问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一字一句的说,土窑洞墙上的账虽然没有了,但俺的心里有一笔账,那账是人情账,俺要你们记住,咱们困难的时候别人给咱们借钱那是帮了咱们,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做人要感恩啊。
老了的父亲记忆力依然非常清晰,我们家当年因为什么借了谁家的钱他依旧记得清清楚楚。父亲说着,我一笔一划认认真真记着。我知道父亲心里的每一笔账记载的是他的心酸和汗水。而现在,父亲让我记的账则是他感恩的心,与此同时,他也更希望我们能有一颗感恩的心!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作者|刘旭
主播|李海洋编辑|杨虹
责编|康轩山主编|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