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战“疫”两年启示录③:武汉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如何由乱到治?
出品|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策划|于晓娜徐旭
撰写|季媛媛唐唯珂陈红霞叶碧华朱萍魏笑武瑛港徐旭
编辑|徐旭
制图|张佳俊
近日因疫情“封城”下的西安在民生保障上问题频出,饱受诟病与批评,其实这只是重演了两年前武汉疫情时的“措手不及”。
不过当时武汉的问题更复杂棘手,最终在内外合力下实现了由乱到治。当时国内外各种应急援助物资源源不断运抵武汉,但抗疫一线人员的物资保障仍然不停“告急”,这直接暴露出物资分发通道阻滞,急需快速打通“最后一公里”。
当时负责接收和分发捐赠物资的是武汉红十字会,由于人手紧缺叠加捐赠物资数量空前,加上数字化管理技术应用未跟上,导致物资管理一度处于混乱之中,最终引发了一场民情汹涌的公共危机事件。
随后,受武汉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的指派,武汉本土民营企业九州通协助武汉市红十字会,九州通于1月31日中午12时正式入驻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红十字会防控物资仓库,负责武汉市红会捐赠物资的物流运营管理。
随着专业流通企业的介入,武汉应急保障物资调配局面迅速得到改观。
企业力量的有效补充
其实回溯武汉疫情,不难发现,武汉应急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的由乱到治即是发生在以企业、志愿者等为主的专业社会力量介入后。
以九州通为例,作为国内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在疫情发生后,九州通第一时间介入捐赠物资管理,其丰富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手段为物资的高效分发提供了重要支撑。九州通应用其自主研发的九州云仓管理软件进行商品、货位、库存、出入库等管理;药品、器械、重点器械产品类库存交市卫健委负责;非药品类交市发改委负责进行货物的分配。
这使得此前被公众诟病的捐赠物资混乱局面得以迅速理清。外地捐赠物资到达武汉后经过三步入库,整个过程变得井然有序:第一步是按照物资的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医药、器械、非医药、个人捐赠和定向捐赠5大类;第二步是对商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捐赠方向等信息进行登记,市场监督管理局人员进行质量验收,交通局人员负责计量;第三步则是登记及核验完成后对物资分门别类堆码、入库。
而在出库环节,九州通则根据武汉市防控指挥部下达的指令将物资进行分拣出库,此后相关物资会经由邮政公司完成装车配送,以此形成物流体系的闭环。
此外,对于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胶鞋等6类医用物资因当时一线的需求吃紧,被列入了紧急物资范畴。针对这部分医用物品,九州通彼时能在“2个小时完成入库到出库全流程”的高速运转。
像九州通一样驰援后方物资配送的还有华润湖北医药公司。2020年1月30日,华润湖北在接到武汉应急物资工作小组的指令后,负责将部分应急药品、医疗器械配送至彼时还未完全竣工的火神山医院。而与华润湖北一样参与了火神山医院物资配送任务的还有湖北通用。2020年2月1日,湖北通用将300套防护面罩运抵火神山。从提货到配送到位仅用4个小时便完成任务。
正是这一股股来自企业的专业社会力量注入并不断汇集,最终全面打通了应急物资保障的“最后一公里”,也合力完成了像武汉火神山、雷神山这样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精准施策的志愿服务
如果说企业是以其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运营经验参与到抗疫应急物资保障分发中,那么志愿者们提供的各种贴心的物资供应服务,则真正做到了精准补充。对于从宏观层面调动资源无法解决的场景起到了极佳的补充作用。
武汉“封城”后,餐饮业受到重创,店铺纷纷关门停业,这使得几万一线战疫的医护人员一日三餐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种情况下,一批因为无法正常营业的酒店老板自愿组织员工复产,投入到前线的物资供应保卫战中。
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采访过的雅和睿景花园酒店负责人熊彬为例,他于2020年2月3日组织好复工员工,便立即开始为武汉中南医院的医护人员配送免费的爱心餐,每天准备400份盒饭。
熊彬只是当时成千上万加入这场物资供应保卫战中的志愿者一员。
在这种情况下,像武汉雅和睿景花园酒店,主动担起了为抗击疫情一线人员提供免费餐饮后勤服务的任务。
自2020年1月27日起,武汉肯德基为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武汉市武昌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三餐,次日起还增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每日供应早、中、晚餐共计约730份;武汉必胜客为武汉市第六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汉阳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爱心餐点,每日共计约510份。
此外,美团外卖联合真功夫、香他她煲仔饭,盒马武汉均给武汉市各定点医院进行了餐饮配送服务。随着供给的完善和更多商家的加入,不断覆盖更多一线人员的需求。
在“封城”状态下,餐饮企业虽然自身损失惨重,但仍不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打赢这场战“疫”输送了战斗能量。
此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精准施策志愿服务则是交通运输。自武汉“封城”后,交通限制给武汉医护人员出行、志愿者流动、物资配送等带来了诸多不便,为解决这个难题,一大批民营网约车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为抗疫期间的出行提供便利。
为了解决一线医护人员出行问题,武汉滴滴当机立断就成立了“社区保障车队”。并根据实际需求又成立了“医护保障车队”,免费接送武汉医务工作者。此外,彼时刚进入武汉市场不久的T3出行也组建了“特别行动车队”服务武汉市民;曹操出行则成立了上百人的“应急防控保障车队”,为武汉各社区生活不便的居民免费提供送餐、送菜、送药等居家服务,并帮助必须的非发热疾病紧急送医……
如何形成长效机制?
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医用物资应急保障供应短板凸显了国家医用应急物资产业链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为完善医用物资应急保障体系,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政策文件。
此外,有全国人大代表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提到,支持湖北省仙桃市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地的建议。新冠疫情防控物资保供中,仙桃市第一时间组织具备医用防护服生产能力的企业,集中设备、人员、原材料等资源,保质保量满负荷生产,短短10天内将医用防护服日产能由7000套提升到了5万套以上,产量占湖北省的60%。为“保障全省、服务全国”大局做出了突出贡献。基于此,其支持湖北仙桃市建设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实现应急物资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建设和营运,为国家实施应急物资储备区域布局战略提供示范和样板。
事实上,这种思路正是武汉疫情之后的一种反思,如何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表示,在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方面,官方将着力在“储”“采”“调”这三个字上下功夫。
在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生产动员能力方面,孟玮指出,官方将进一步增强医疗物资和装备的应急转产能力。在应对重大疫情时,储备动用消耗后,能够及时填补物资供应的缺口,与实物储备形成衔接有序、梯次支撑的保障合力。
(作者:陈红霞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