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常熟举办

时间 • 2025-08-05 09:27:24
农业
乡村
模式
中国
农民

10月24日,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常熟举办。该活动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日报社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承办。作为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故事会充分彰显“庆丰收、感党恩”主题,以“有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的“中国新农民”为主角,讲好“大国三农”故事,展示中国新力量。

活动期间,程刚、吴华平、沙野、林亚萍、彭水平、李斐、任秀波、李彪、吴迪、刘长虹、张朋义等11位“中国新农民”走上讲台、走向前台,围绕“大国三农”中的核心问题,分享了“七峰村从‘挖青山’到‘养青山’”“我为国家每年产粮超亿斤”“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等故事,从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集体经济、返乡创业、农业服务、规模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等维度,诠释了新时代我国三农新征程、新格局、新业态、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图景。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七峰村党委书记程刚讲述了七峰村从“挖青山”到“养青山”的故事。三十年时间,一个靠挖山采石维持生计的穷乡僻壤,在几任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把挖秃的荒山修复成了绿水青山,把出名的穷村变成了网红村、富饶村、示范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程刚用“走出去、请进来、深挖掘”的三部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七峰村的“养青山记”书写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湖北省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自豪地说:“我为国家每年产粮超亿斤!”通过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农田,吴华平的合作社一年能产粮2亿斤,人均能种2000亩地。“华丰模式”创新了土地流转方式、种养模式和产业布局,被写进了湖北省政府一号文件,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吴华平实践的规模农业,正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在读博士沙野从2018年起,担任梨树科技小院院长兼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长期驻扎农村一线,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至今,梨树科技小院已培训农民超过25000人次,共培养出100余名农户科技带头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沙野的经历是中国农业大学创造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最佳注脚。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林莓莓农场创办人林亚萍生毕业后扎根农业创业一线,边摸索、边创新,以“水旱轮作”的生态新技术种植草莓,把杂草丛生的大棚打造成了现代化的草莓农场,做大品牌、做成标杆,并打造出休闲农业、研学游学等多元产业,走出了一条行得通、可复制、效益高的家庭农场模式。她有一个朴实的心愿:“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广泛复制,一个家庭雇一点劳动力,就能把农场经营的有声有色,把日子过得充实而富足。”

湖南省湘潭市农产品女经纪人协会会长彭水平带着农村妇女抱团闯市场。十年前,得知乡村“没人种地”的困境,她放下体面的副校长工作,入乡投身农业,发起创办了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均产粮食1600万斤。抱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信念,她所创建的“湘潭市农产品女经纪人协会”和“湘潭县女性创业者协会”已累计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为创业女性帮扶贷款4700多万元,解决了一方“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把小农户领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中。

甘肃省金昌市最田乐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90后”的李斐分享了自己在沙漠里种南瓜的故事。2017年,他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戈壁滩投身农业,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帮助下,成功改良了适宜沙土种植、兼具防风固沙的“贝贝南瓜”,把2450亩荒漠种成了满是南瓜的绿洲,又借电商的力量,做出了品牌,2020年营收2500万元,带动当地500多名村民实现增收增产,吸纳就业20000余人次,富了一方乡亲,绿了一方荒漠。

黑龙江省滨北正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秀波带着家乡86家水稻种植企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抱团营销,成功打造“北林香米”的品牌,并为家乡取得了“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的荣誉。他带着企业组团“下江南”,现如今,来自东北琳琅满目的品牌大米走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农业品牌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得到满足,更是农业的转型与升级、农民的增收和富裕,以及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

四川源素轻旅文旅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彪用亲身经历解答了“乡村如何在保留乡味的同时,也为农民和村集体带来切实收益”的问题。通过三平台协作,三权分置的方式,深度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环境治理长期有效,促进了“新村民”与“老村民”的融合,并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新型互信机制的形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创新之路。

河南省洛阳市中科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迪用数字技术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把需要20年经验积累的复杂技术,变成960项标准动作,全程1583项数据监控。零经验的农业创业者,拿着手机,照着上面的指令“用8号生物肥料1袋,兑水150斤,大棚半通风,叶片留3片,花留3朵”执行,在监控系统辅助下,由无人机和无人车完成更多体力活。“数字”让农业生产可以“零经验”,让职业农民变得更会种地。

江苏省常熟市长虹阳澄湖大闸蟹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虹讲述了“两代人、三十年,给大闸蟹安个家”的故事。他积极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先后斥资1200多万元开展高标准池塘改造和生态化提升,实施“岸上湖体活水养殖”模式,为阳澄湖的大闸蟹安了个舒适、绿色、充满科技味的新家,不仅保护了阳澄湖的生态,又保护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成为国家退养还湖政策下,渔业生产与生态修复和谐并进的现代农业典范。

苹果也能召回,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山东烟台博士达苹果产业园创始人张朋义用20年的专注,把种苹果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截至目前,公司示范园的矮砧有机苹果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亩增经济效益4000元。近年来,他通过打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业,让每颗苹果有信息、可溯源、可召回,同时加大投资建设苹果全产业链加工园,对栖霞市的苹果产业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拉动作用,趟出了一条高质量有机农业的新路。

与会专家对11位“中国新农民”的分享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程刚、吴华平等爱农业、懂技术、擅经营的中国新农民,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全国各地,把新的技术模式落地到千家万户,把研究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为乡村带来新思路、新模式、新活力。

摄影|徐豫视频编辑|赵瑞韬

编辑|史紫炜

主编|蒋琳

监审|钟倩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