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发生重大刑案致5死,部分跟评搞“地域黑”是在搅浑水

时间 • 2025-11-13 23:27:03
犯罪
地域
一个

一个严肃的悲剧事件,一些跟帖不见对受害家庭的怜悯、对犯罪原因的追问,反而充斥着“地域黑”的评判,真是令人遗憾的景观。

据通报,3月13日,浙江嘉善县魏塘街道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致5人死亡,1人受伤。当晚19时许,公安机关在天津将犯罪嫌疑人江某涛(男,33岁,黑龙江省鸡西籍)抓捕归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媒体报道,受害者一家6人,其中一70多岁老人送往医院救治。犯罪嫌疑人如此残暴的犯罪行为,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愤怒,是人之常情。可没想到的是,在相关新闻下面,跟贴歪楼,一些人在评论区“打起架”来了。因为通报中提到嫌疑人为男性、黑龙江省鸡西籍,就有一些人对此扩展成对针对东北的“地域黑”,引起大量反弹批评之后,也有人半真半假地反思“恶性犯罪多是男性”,要加强“对男性的教育”。

↑相关新闻下面的部分跟贴。

一个严肃的悲剧事件,一些跟帖不见对受害家庭的怜悯、对犯罪原因的追问,反而充斥着“地域黑”的评判,还有性别歧视在搅浑水,真是令人遗憾的景观。就“地域黑”的层面,并没有多少复杂的道理好讲,正如舆论场的自我纠偏那样,很多网友表达,哪个地区都有犯罪、哪个地方都有“好人”“坏人”,并没有权威的数据显示,哪个地区的罪犯人数和籍贯有密切联系。

至于有些人信誓旦旦说,身边某某地区的人就是看起来“坏”一点,这也很可能是个人“偏见”所致。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的体验,有些女性朋友怀孕或者刚生孩子,发现满街都是孕妇和新生儿,等过了这段时间,就不再有类似体验;有些男性朋友想买某个品牌的车,发现街上出现率非常高,而平时就没有这个印象。这就是朴素的心理学现象:越是关注某个问题,越能找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判断。

对此,一个理性的人,应该养成自我剖析、自我反思的习惯,而不是成为某个偶然观念的奴隶。如果让误解和偏见在内心扎根,不仅可能伤害无辜的人,也会让自己无法客观看待世界,生活在莫名的恐慌里。如果根深蒂固觉得某个地方的人“坏”,那就很难和一个庞大的群体处理好人际关系。继而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很可能也是损失。

就相关案件来说,并没有任何数据可以支撑,东北人或者北方人犯罪率更高。评论区也有不少网友“辟谣”,称他们没有偏见。即便一个地区的人可能在一个时期接连出现某个类型的犯罪,但这也扯不到什么“天生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加大对特定犯罪类型的打击,而不是把问题归类于某个地方一竿子打死。这实际上是以道德误判代替事实判断和理性反思,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至于有网友提出的,为了避免“地域黑”,是不是可以不公布犯罪嫌疑人的籍贯?这可能也需要慎重。因为一个恶性刑案之后,人们会产生一种天然的恐慌,需要更多的信息来赋予安全感。想象一下,如此恶劣的伤人案之后,警方不公布嫌疑人的年龄、籍贯等信息,是不是会引发更多的猜疑和不安?可见,通报信息要在知情权和避免各种附属不良效应之间做平衡。而“地域黑”这类不理性行为,通过舆论场的反思就可以纠偏、避免,没必要转化成对警方通报的苛求。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敬一山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