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年,4万多贫困户增收10000元!看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战
阜平县位于太行山深处,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也是燕太片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阜平视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向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
短短3年时间,食用菌产业已经成长为覆盖带动4万多贫困户,带动比例95%以上,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的扶贫“大产业”,形成了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传统农业产业为基础、其他新兴产业为补充的扶贫产业“大格局”。
自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以来,阜平县贫困人口由44415户108121万人下降到5719户12780人,贫困发生率由54.4%下降到6.93%。
为啥选择食用菌?
阜平县没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传统,把食用菌作为扶贫主导产业来抓的决策本身就是“无中生有”。但阜平县就是凭着“一张白纸绘蓝图、立足县情拓新路”的执着和勇气,开创了产业扶贫“阜平速度”和“阜平模式”。
科学规划阜平县域香菇产业布局。阜平县着眼“打造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定位,以发展大产业、实现全覆盖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形成了“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全面整合食用菌产业服务体系。为统筹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阜平县建立了“一会、两组、十企、百社”一整套推动服务体系。
“蘑菇县长”多项举措保落实
阜平县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主抓产业发展。按照“大事先办、好事速办、急事特办、办就办好”的要求,一直坚持县长亲自抓食用菌产业的模式、定期召开食用菌产业调度例会的制度、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集体决策一事一议机制。
大力开展奖补。阜平县充分利用扶贫政策,通过学经验、搞论证,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用菌产业扶持政策。
强化金融支撑。阜平县与河北省信产投集团合资建立商业化运作的融资担保公司,增资至2亿元。
实施保险兜底。阜平县政府筹资3000万元建立保险基金,与人保财险公司建立联办共保机制。
五大办法助农增收
扶贫产业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快速发展起来,能不能持续保持发展势头,能不能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为此,阜平县探索出一条紧密联结、多重收益、带贫增收的好路子。
一是通过包棚挣现金。有劳动经营能力的贫困户租用企业棚室种植,目前包棚种植3780户,其中贫困农户917户,户均增收2-5万元。
二是通过务工挣薪金。企业用工重点向贫困户倾斜,通过技术培训后到企业务工,参与产业务工带动6000户,其中贫困户2440户,户均增收1万元。
三是通过流转土地获租金。流转土地达到1.8万亩,涉及1.1万户,其中贫困户4537户,每亩地1000元,户均增收1600元。
四是通过固定收益的股金。通过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收益权等入股合作企业,以资金整合方式盘活资金1.79亿元,形成利益联合体,129个行政村22300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700元。
五是通过统筹协调分“红”金。对于无法直接参与食用菌产业获得收益的贫困户,阜平县政府统一整合全县涉农资金,优先用于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出台资金使用办法,要求每家龙头企业每年按照使用资金10%的比例,统一返还贫困户,并安排享受固定收益的老弱劳动力担任巡河员、治安员等,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
品牌唱响“老乡菇”
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按照“六统一分”的管理模式,由企业统一建棚、统一品种、统一制袋、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由农户分户经营管理。从源头加强质量管理,推广标准化生产,开展食用菌绿色、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打响“老乡菇”品牌。
不仅如此,阜平县的食用菌产业还有很多经验和做法,比如在培养龙头企业支撑和科技助力方面都有很鲜明的计划和做法。转变思路、科学规划、砥砺实践,转化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山区老区发展的特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