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蒋青淞:一场“甜瓜会”打开乡村振兴新模式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简阳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蒋青淞在会上受到先进个人表彰。
△蒋青淞
作为简阳市石钟镇火烧庙村第一书记,简阳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蒋青淞2017年开始了驻村工作。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帮扶,靶向用力,全面落实扶贫政策,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改(扩)建村组道13.2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5盏,实施危房改造35户、贫困户安居工程15户,新(改)建蓄水池20口。
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退出、77户2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8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6719.8元增至2020年13562.6元,年均增幅33.9%,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脱贫质量稳步提升。
壮大集体经济开启“共享模式”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背后,蒋青淞全覆盖走访贫困户,发现并解决问题263个。
驻村工作开始后,蒋青淞首先从集体经济入手解决全村的收入问题。协调帮扶资金160万元壮大集体经济,建立起“1个党支部+专合社+农企+农户”的管理模式。
具体来看,火烧庙村党支部牵头负责项目规划、产业发展,合作社负责具体经营,农企负责整体销售,农户就近务工、盈利分红,各司其职、协同作战。通过率先示范种植30余亩羊肚菌、200余亩藤椒,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20余万元增至2020年50余万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
2019年6月,火烧庙村组织开展“感恩奋进甜瓜会”,邀请全村群众共同品尝集体经济种植的甜瓜,“甜瓜会”开启了该村集体经济“共享模式”。
何为“共享模式”?蒋青淞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发展,共享成果,持续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致富奔康,构建起产业兴旺与“开门见藤树、开窗见绿叶”的青山绿水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发展过程中我们党组织特别想让大家都有获得感,有了获得感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动力,目前来看‘共享模式’让农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优惠,并且让农民对产业有了一定的亲切感、依赖感,这样一来产业发展也就汇集了民心。”
为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难”问题,蒋青淞还组织开展了“城乡互助盼春归”和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网络订购、定向配送,帮助贫困群众线上线下销售农副产品17吨,广泛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确保贫困群众就业不愁、收入不减。
利用“微党校”培养一批“新农民”
蒋青淞介绍,充分利用好“微党校”(农民夜校)这所“大学校”,火烧庙村“微党校”(农民夜校)产业教学点设在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基地,蒋青淞邀请农学专家、种植能手现场教授选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技术,让“微党校”(农民夜校)成为田间地头的“好学校”,将扶技同扶智、扶志结合,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一批懂科学、有技术的职业“新农民”。
“农民夜校就建设在产业基地里,目的就是让农民走出学校就能接触到产业,让知识尽可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回忆起建立农民夜校的初衷,蒋青淞谈得最多的是“转换力”,“2018年,火烧庙村‘微党校’(农民夜校)被评为成都市级示范校,实现了战斗堡垒建在产业上。2019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近十万余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火烧庙村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也被各级组织充分肯定。
2019年该村荣获简阳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参考消息》、四川党建网等多家媒体报刊来到火烧庙村实地采访报道。
同时,全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国庆70周年之际,村民自发开展《祝福祖国》活动,用集体经济种植的番茄、玉米摆出一面长9米宽6米的国旗,向党和祖国表达感恩祝福,该村的扶贫扶志扶智成效,引起社会广泛反响,成为群众精神物资“双脱贫”新典范。
△活动现场来源四川文明网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王培哲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