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华银行袁泉:中国企业走出去“带火”跨境供应链金融需求 人民币海外贸易融资前景可期
作者丨陈植 编辑丨曾芳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布局东盟市场。 相比前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发生着明显变化。 “以往,中国企业主要将产品卖到海外,但如今,中国企业前往东盟国家开展产业链布局,在当地积极建立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全方位运营体系,扎根东盟市场寻求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大华银行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交易银行业务负责人兼上海分行行长袁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在他看来,这正驱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跨境供应链融资需求日益旺盛。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去年大华银行中国推出供应链融资平台(UOBInfinityFSCM),为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开展产业链布局提供全方位的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 近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4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召开,大会公布了经过多月评选的“金贝”资产管理竞争力案例,大华银行中国凭借创新的跨境金融服务,获评“卓越中国-东盟跨境交易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元融资利率持续高企,人民币在国际贸易融资等跨境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迅速扩大。不仅仅是中国企业,世界500强公司与东盟当地企业都乐于使用融资利率较低且汇率波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货币。 袁泉指出,这将成为驱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新引擎。与此同时,如何解决某些东盟国家地区人民币供应不足所带来的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瓶颈,仍是一大考验。 目前,大华银行中国一方面通过内部安排,解决企业在东盟众多国家地区的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需求,一方面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期待推动跨境人民币再融资工具“面世”。 首先,RCEP在2022年初正式实施,形成法律层面的保障。 其次,相关部门在各种制度层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中国央行与印尼央行开展了货币直接兑换的安排,中国央行也和其他东盟国家开展类似的货币直接兑换安排。这种安排以及相应的便利性措施,给中国-东盟投融资生态建设提供更强的机制层面保障。 第三,金融机构在这些机制安排的基础上,正开展相应的产品创新。例如大华银行的中国-印尼跨境资金池,借助了人民币与印尼卢比的双边本币互换机制(LCS),实现了印尼卢比本币的划扫,属于实际产品层面的创新。 当这三个层面的机制创新与产品创新形成合力与联动,就能构建良好的中国-东盟的良好投融资生态。 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去年大华银行中国推出供应链融资平台(UOBInfinityFSCM),这是首个横跨东盟-大中华区的数字化供应链融资平台。企业即使在中国,也可以通过UOBInfinity的数字平台运作其在东盟地区的供应链融资,直接实现跨区域的融资统筹等。我们相信这个全新的数字化供应链融资平台,能帮助更多中国企业在布局东盟市场时取得先机。 与此同时,去年我们发现众多中国汽车产业企业纷纷布局东南亚。当他们在东南亚国家设厂时,首先需打造当地的经销商融资体系,其次是生产制造方面的布局,再将供应商融资体系“转移”过去。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些汽车企业在布局东盟市场首年,就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全部打通,成功落地生产与销售。 整体而言,这些行业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比较快,且计划进行完整的布局。所以我们围绕着这些产业核心企业展开跨境供应链融资的安排。 例如,中国众多产业核心企业前往泰国布局,需很快将经销商体系建立起来,所幸的是,当地众多企业或经销商就是我们的长期客户,如此大华银行能迅速帮助中国企业“走过去,走得快、走得稳”。 首先,当前人民币的基准利率相对比较低。很多企业苦于美元融资成本较高,更倾向采用人民币做跨境融资。 其次,人民币的汇率波动相对稳定,也是一个较大的优势。 过去两三年,我们已注意到人民币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不少企业希望将跨境贸易合同结算货币从美元转向其他货币结算,相应的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需求进一步增加。因为只有企业获得人民币贸易融资,就更有动力开展人民币结算。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东盟地区的人民币供应充足率差异较大,比如在中国香港与新加坡,比较容易找到人民币满足人民币贸易融资需求;但在东盟某些国家地区,当地人民币存量比较少,因此人民币的贸易融资主要通过美元掉期完成,但掉期交易的点位经常波动,导致海外的人民币贸易融资利率不够稳定。 此外,在跨境资金管理方面,不少中国企业可以采取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从而形成一个人民币使用闭环,也能减少汇率风险与跨境资金流动过程的外币兑换管控挑战。 同时,大华银行环球金融部也推出“东南亚货币”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人民币与东南亚货币的直接兑换,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货币兑换交易成本。以往,企业要换汇,需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兑换成东南亚当地货币,如今企业完成可以用人民币直接兑换东南亚当地货币,减少了二次汇兑操作,降低了交易成本。 我们观察到,使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的企业,首先是中资企业,其次是台资企业或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然后是东盟当地企业。因为东盟企业涉及的跨境贸易规模相对较小,所以他们对使用人民币开展贸易融资的敏感度相对低一些。但是,由于人民币的融资成本较低与汇率相对稳定,如今越来越多东盟当地企业也开始积极使用人民币,对人民币的接受度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