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95岁老人学车引热议,何必圈定老年人的可能性
认为老人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年轻人自身的心理“早衰”
或许有些人对于年过九旬老人的印象,就是每天修身养性,喝茶下棋。然而,近日据媒体报道,虚岁95岁的徐老伯选择了考驾照,已高分通过科目一考试。在教练看来,徐老伯除了记忆力稍显欠缺外,反应速度和理解力完全不输年轻人。自知年老可能跟不上学习,徐老伯深知靠勤补拙。科目一考试时,他每天至少学习四五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坐在电脑前刷题,甚至梦里也还在背题。
其实,高龄老人的学车之路并不顺遂。上海浦东新区居民顾盛松去年以82岁高龄考好了驾照。他说,之前找了20多家驾校都被婉拒。这或许也是不少人的习惯认知,认为老人的身体和大脑都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弱化,学习新鲜事物的能力下降,而驾驶机动车具有一定的难度乃至风险性。在老人考驾照的相关报道评论区,就有不少反对声音,“影响交通”“这是有意在培养马路杀手吗?”“纯属添乱”“对自己和别人都不负责”……
顾盛松老人最终找到了愿意接受其为学员的教练,通过教练制定的教学计划,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学习,通过了考试。我们应当为教练的宽容与开放而鼓掌,体现了相关人员对人与事的认知并不流于成见,愿意接纳更加多元化的社会现象。这恰恰也是成熟社会理应具备的价值取向,为包括高龄老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提供能够发挥其才能和志向的通道,能够容纳与以往不同的各类新鲜事物。
而认为老人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年轻人自身的心理“早衰”。为什么人们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就必须按照千百年不变的既定模板生活?如果年轻人在成长阶段,希望老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之路少些干涉,多些放手,那么也应该以同样的心态面对老人的“新生”。由此所构成的良性代际关系,其影响和理解也就是双向的、互为促进的,最终会带动社会继承并创新文化与价值观,激活更多人不分年龄勇于追梦、活出自我的发展趋势。
这其实也反映在国家对于公民权利的持续拓展。以学车为例,2020年11月20日起,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上海放开了机动车驾照申领的最高年限,允许符合条件的70岁以上老年人报名考小型汽车驾照。据报道,从2021年至今,共376名70岁以上(含70岁)老年人成功报名学车,其中毕业187人,在学189人。像95岁徐老伯这样身心仍充满朝气的老人,也能就此圆梦。
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如此庞大的老人群体,面临晚年生活如何过得更充实、更丰富的选择。对年轻人而言,如果还认为要像以往那样,让老人“圈”在家里看看电视、刷刷手机、帮忙做家务带孩子,不仅可能会扼杀老人的喜好,单一的生活模式还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因此,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应该解放思想、尊重个体及自由,为他人在合法范围内的权利行使提供支持。随着新技术的诞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宽泛、更具可变性的文明边界,也为人们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我们不妨对高龄老人学车多些掌声和鼓励,这才是让世界更精彩的核心价值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毕舸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