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万艳华教授: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要有防灾减灾的底线思维|“城”势而上特别策划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敲响了一记城市防灾减灾的警钟。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看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涵盖了健康城市、安全城市的发展理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以一组深度观察和一场线上论坛,为城市群未来发展之路贡献亮和光。
“两会”前夕,万艳华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表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财富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及城市群集中,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优越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的可能性,因而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减灾防灾的底线思维。
“除了服务便利的生活圈,
城市还应构建防灾生活圈”
住建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年生效实施,其中提出“15分钟”“10分钟”和“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即以居民居住地为圆心,以步行15分钟、10分钟、5分钟距离为半径,在这个半径里面划定居住生活圈,配套更加便利的生活设施。
万艳华认为,除了服务便利的生活圈,城市还应该构建防灾生活圈。“把城市按照一定的人口密度、生活空间,分别建立一些小圈层,在这个圈层外面为绿带、公园、绿地或者其他的空地。当灾害发生时,这些空地、绿地就变成了应急避难、紧急疏散场地。”同时,还要在防灾生活圈内配备应急棚、抗灾设防标准较高的避难建筑,并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学校等抗震防火防洪标准较高的公共设施予以临时使用,发生灾害周边居民可以快速撤离和避难。
一般而言,城市由于人口、建筑空间、设备设施高度密集,灾害来临时在城市蔓延的强度和速度高于乡村。万艳华认为,防灾生活圈的构建,把一个城市变成若干个防灾生活圈,就不会“打乱仗”。一旦“地震、火灾、洪灾等发生时,大家有空间去疏散,有地方避难,也有条件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防灾生活圈之间是绿带、河流或者其他的空间隔离,相当于本身就有硬隔离了,其他防灾生活圈不受影响,有利于管控和防止灾害大规模传播。”
新型“人水关系”的概念
可拓展至更广泛的城市与自然领域
去年,南方洪水屡屡“突破历史极值”受到全国关注,万艳华在谈防洪时提出,要建立新型的“人水关系”来“化害为利”。
随着城市化发展,一些河滩、河道变成了建筑空间,万艳华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水争地了。“以洪水为例,很多情况下它是基于季节性气候或者水位调节,有时候没水,而水多的时候需要占用空间。如果人类的开发占用了水的空间,那它当然会反过来淹没建筑、人的空间。”万艳华认为,这样不协调的人水关系之下,迟早会发生自然对人的反噬。
而他口中的新型“人水关系”,就是不要与水争地。该是水的空间就给水,该是湿地、河道的就留给湿地、河道,让水能走水路,有空间可以排涝。将此关系拓展至更广泛的城市与自然领域,这既是灾害防御的一个硬性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下,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韧性城市”,在万艳华看来,“韧性城市”的理念,就是发展时有弹性、留有余地,城市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这一前沿的城市防灾减灾理念,也充分说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市安全的“底线思维”。
特别提示:3月7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将参与“‘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分论坛——《探索者说:未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带来题为《底线思维: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减灾思考》的演讲。论坛将全程在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客户端同步在线播出;同时,还可以登录腾讯新闻客户端及微博搜索“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收看论坛。敬请关注!
红星新闻记者赵瑜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