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独轮车上的岁月吗?
阡陌的述说2021.07.12阡陌的述说2021.07.12
08:01未知来源
播放
作者|汪苹
本文系《阡陌的述说》征稿文章
阡陌的述说,对于我这个曾经当过“知青”、在皖南黟县小山村里插过队的人来说,又怎么能少得了这久违了的“独轮车”呢。
独轮车,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演变而来的。因身形较小,北方人俗称“小车”,也有地方因它前头尖、后头两个推把如同羊角,而称“羊角车”的。加之它行驶时“叽咯叽咯”响个不停,故又俗称“鸡公车”(大概也因为其形状有点像鸡公)。在古代,独轮车是一种既经济又使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据说女子结婚后回娘家时,乘坐的就是这种独轮车。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同样的作用。皖南人称之为“手推车”。
独轮车的最佳行驶路线,是宽不过一尺的阡陌间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车辆都望而却步,唯有这独轮车才能够畅通无阻游刃有余。所以,当我们肩挑着沉重的秧担,赤脚走在阡陌田埂上的时候,有些青年为了多运快运秧把,就推起了独轮车。独轮车上可以在左右两边的木架子上各放两筐秧把,力气大的还要往中间再加放一筐,真是“独轮车出马,一个顶俩”。
我最初以为推空的独轮车是件很容易的事,结果一试就发现此想法大错特错了。因为是独轮,所以要注意车身的平衡。两腿要叉开,左右手要扶稳车把的两端,启动后两眼要看前方,稍用力不均车子就会歪倒。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勉强掌握了要领。但谁知没走几步,控制不住车子就倒了。原来,不光要有手劲、腿劲,腰也要用力。再看我的那些老乡村民们,无论是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来扭去轻松自如,平衡控制得很好,二三百斤重物,一口气推个几里山路,根本就不成问题,当然这是他们长期锻炼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么。这是不好意思,我的这段阡陌的述说式的回忆,是直到最后我还是没能练成驾轻就熟地推动独轮车。
独轮车是为阡陌小路而存在的,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后来,有了机耕路,板车、拖拉机代替了独轮车和肩挑人抬。当越来越多的大路延伸到县、到乡、到村、到组,农民的交通工具也从手推车、马车、拖拉机变成了今天的摩托车、汽车。现在就连农村的小孩也不知道独轮车是何物了,反而在城市的度假村里,有时还看得到它的身影,作为一种陈列品,和蓑衣、斗笠、煤油灯、水车……营造出一种田园情调,点缀着现代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它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大战中,车轮滚滚,成千上万辆“独轮车”,将粮草、辎重运往前线,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旷世奇功。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我们的“独轮车”已经渐行渐远了;然而,那闪烁着英雄之光的“独轮车精神”,却应该也必须代代薪传、发扬光大。
当然,在杂技演员的表演中就有一种独轮车表演。不过,它已不再是纯粹的劳动工具,而是经过改变了的一种运动器具。现在,独轮车运动也成为了一项新兴的国际运动项目,它集运动、娱乐、健身于一体,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普遍喜爱骑独轮车。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都选用独轮车为体育器材。近年来,北京也有些学校将其作为特色引进了中学体育教学。据说,在不久的将来,独轮车运动作为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兼备的一种娱乐项目必将风靡全国,因为它除了可以增强人的灵活性和机敏性外,而且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人的综合平衡能力。届时,可能会在中国的男女老幼中掀起一个学习和参加的热潮,大大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我想:“独轮车运动”项目,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不忘初心”、“以史鉴今”教育,还是对于我们的“不忘根本”、“不忘乡愁”教育,都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让我们翘首以盼、击节点赞吧。
END
阡陌的述说·寻找逆境中的微光
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黄国平博士的经历
再次提醒我们:
苦难不一定是财富,但奋斗一定是!
身处逆境仍要散发微光,
无名之辈也成众人榜样。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人生经历,
欢迎向《阡陌的述说》栏目投稿,
让我们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
注:稿件一经采用,将视质量给予稿费100元-150元;字数以1000-1500字为宜;请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邮箱jjsn2207@126.com,并注明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作者|汪苹
主播|李海洋编辑|孙丽敏
责编|康轩山监审丨钟倩
*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