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国庆日,在热血《长津湖》中重审国与家的关系
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一次精神洗礼
国庆大假第一天,有人奔赴归途,有人行走山河,还有一些人,走进了电影院,观看史诗巨作《长津湖》,我就是观影的一员。
这一年,看了太多主旋律电影、电视剧,对那一段段离我们并不太久远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影视文艺作品,把记忆中的知识,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场景,我们在真实而具体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更认识到新中国诞生、发展、壮大的不容易。
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短短几个字,凝聚的是一代又一代国民的努力。因而,在国庆节,看一部电影,回顾一段历史,不仅能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还能在观影的审美体验里,重审国与人、国与家的关系。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全景式还原了这场史诗战役;以一个英雄连队“第七穿插连”及兄弟部队的行动为主线,讲述普通志愿军战士在整个战役中的战斗精神和感人故事。
轻轻掀开一段尘封的历史,从伍家兄弟说起,大哥伍百里已经牺牲,二哥伍千里是第七穿插连连长,弟弟伍万里悄悄跟随哥哥也上了战场。个十百千万,这个小家,是万千中国家庭的代表,也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他们前赴后继,一个接一个地上前线,毫不退缩,不仅为国而战,更是为家而战。
有国才有家,为了一个和平的国家,为了一个安宁的家,他们一往无前。
保家卫国的精神传递,不只体现在血亲关系的家庭内部,也在一个连里、营里。在连长伍千里的小本上,记载了穿插连自诞生以来所有战士的名单,雷公牺牲后,第一页纸上所有人都画上了红色框框,而最后一页是才入伍不久的新兵伍万里,编号17的战士牺牲和编号677的战士加入,形成了持续不断的精神传承。
电影讲战争,却不乏温情。影片中,伍千里离家时与父母无声对视,满怀不舍。他打仗间隙常规划着来年开春回老家建一处房子,还邀请雷公入住。而指导员梅生,总不时拿出女儿的照片端详,那张临别时带上的照片,是他在复员之际又重上战场的缘由。神枪手平河在子弹上刻下一个个“平”字,表达渴望和平的心情。战士们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没有人喜欢战争,他们更想回家,和家人过安稳生活。
影片里,从上层领导到基层战士,都不想战争。那为什么要抗美援朝,为什么要打仗?电影为我们解了惑,面对美军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军舰开进台湾海峡、越过三八线等挑衅行为,为了下一代,前辈们不得不在刚刚结束战争后又重返战场。“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以被动来反衬主动,更说明,这是一场维护正义的战争。
战场上,战士们直面生死,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性。从目睹同龄战士被飞机扫射而死,到战场上差点被美军杀死,伍万里这个新兵的反应,看到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扼杀。又在他为了杀死20个敌人当英雄的目标中,看到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北极熊军团团长中弹将死之际,伍万里为了尽快凑够20,拿起枪就射击,却被伍千里一而再地阻止,他说,“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这不仅是讲给万里听的,更是讲给每一个观众听的。
新兵伍万里对生命的理解,在雷公去世时,终于达到极致。谁也不想自己的亲人朋友在战争中丧生。而伍万里个人对英雄、对生命、对战争的逐步认识,是他个人的成长,也是我们观影所得。他和谈子为在关于英雄的探讨中,领悟着“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的涵义。所以,牺牲的冰雕连,才能受到美军尊重,才能在今天仍旧是榜样,被我们念念不忘。
《长津湖》出品人、总制片人,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说,国际上关于这场战争的描述多以西方角度为主,中国电影人有责任有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全世界知道这场战役的真相。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终于能以自己为主体视角,能以我们的文化为主体精神,直面过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就是民族自信。
看完电影,泪湿满襟。很多人都感叹,终于明白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原因,也更真切地感受到“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并非只是一句书本上的话。国庆节看《长津湖》,是一次难得的审美体验,是一次精神洗礼,更让国庆回归为举国欢庆、缅怀先辈、追忆过去、思考未来的节日本义。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黄秋荻
编辑黄静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